情感类“烂梗”忽悠了谁

日期:04-30 来源:未知

  你在刷短视频时,有没有重复刷到过一些表演面孔不同但剧本完全一致的视频?比如“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”“凌晨三点我把73岁的老父亲赶出家门”“我扇了婆婆一耳光,带着儿子净身出户”等骇人听闻却又容易吸引关注的短视频“节目”。


  越是在网络平台的“下沉市场”,情感类话题的“烂梗”就越是普遍。这些看似反常理的“小剧场”,在内容设计上就是为了消费网友情绪,提供廉价的情感体验。由于营造的故事场景极端对立,所以能够充分激起网友们“站队”的热情。有人跟随叙事享受异想天开的“爽感”,更有大批网友只要看一眼标题就会群情激愤、想要仗义执言。无论观点如何对立,网友们提供的流量和热度是一致的。这也就达到了“烂梗”变流量的效果,成为营销公司和无良自媒体手里的法宝。

  此类短视频作品吸引流量,实际上是为了卖课、卖货,部分专门发布此类情感类“烂梗”的博主更是在每段虚构剧情的结尾表示“我来到了××平台学习短视频,因为我看到很多普通人在这里逆袭翻身了,而且也确实赚到了钱”。

  这有些类似早期的电话诈骗,先撒个谁也不信的谎,目的是从最广大的人群中筛选出最好骗的对象。而如今在互联网信息的洗礼下,仍然信任这些“烂梗”故事真实性的网友,大概率也是相信通过购买课程就可以“逆袭翻身”“月入数万”的受众。

  诚然绝大部分人不会受到这种视频内容的吸引或干扰,但如果不对这种“撒网捞鱼”简单粗暴、哗众取宠的课程推销行为进行规范和惩处,那么他们的故事设定、标题文案会越发荒谬离奇,不断挑战社会公众道德底线,成为网络世界里的地摊文学,最终仍然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。


上一篇:井喷的音乐节,还能火多久?
下一篇:创造“来了不想走,下次还想来”的旅游氛围
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